文明让生活更美好!
    投稿邮箱:wenmingpingshan@126.com

花甲老人刘书兵奔走乡野 用妙笔记录人间真情

时间:2020-06-22 10:33:39      来源:小编      点击数:

"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 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退休后的又一人生目标。
2015 年,从平山县教师进修学校管理职位上退休后,社会上许许多多的感人事迹唤醒了他的读书初心,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开始奔走乡间田野、大街小巷,用慧眼去发现、用妙笔去歌颂人间的真善美。5 年间,他采写的许多充满正能量的新闻稿件被媒体采用、刊发,他就是家住石家庄市新华区的 65 岁老人刘书兵。
小时候父亲的嘱托一直没忘记
" 小杜,我们这儿有一户人家祖孙三人三个姓,没有血缘关系却一样亲的感人故事,我想写一写亲情的话题。"
" 小杜,平山县东王坡乡闫庄村 64 岁的刘忠忠,前不久儿子离世、儿媳出走,只留下三个年幼孩子,现在他独自一人拖着病重的身体用爱撑起残破的家,能不能呼吁好心人帮帮他们。"
……
刘书兵是记者微信里的常客。每隔一两天,这位花甲老人总会跟记者聊一聊他奔走乡野的新发现。每每遇到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兴奋不已,言语中透露着敬佩;可要是遇到命运多舛之家的伤心事,他就会一脸愁容," 咱们能不能帮帮他们?"
初见刘书兵是在报社编辑部,印象中,是冬季的一天。
他个头不高,头戴礼帽,穿戴干净讲究,脸上虽留下岁月的痕迹,可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一笑起来总会眯成一条缝。说起话来,掷地有声," 您好,记者同志,我喜欢写作,可以投稿吗?"
他笑着说,他叫刘书兵。曾在基层乡镇、县教育局供职。
2015 年,从平山县教师进修学校管理职位上退休后,他发现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感人事迹,这唤醒了他的读书初心,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开始笔耕不辍地为社会传播正能量。
刘书兵从小有个 " 文人梦 "。
他出生在平山县一个农民家庭,世代靠土里刨食维持生计,因为贫穷,家里没有一个读书人," 我懂事时,邻家有一个在北京读书的哥哥,每当他回乡探亲时,家里人来客往,有找他写信的,有让他做文写诗的,还有乡村干部请他帮忙写标语、编节目的 …… 当时,我父亲就跟我说,孩子啊,你长大后,一定要像邻家娃子那样,为乡亲们写书信、做文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于是父亲开始供他上学读书,不管家里有多穷,宁可少吃一口饭,少穿一件衣,也要挤出钱来让他读书。
就这样,刘书兵从小学到初中,一直上到师范院校毕业。参加工作后,因为工作关系,对父亲小时候的嘱托始终没有兑现,他感到很是内疚,心里一直像欠债似的。

不忘初心 提笔踏上写作之路
2015 年退休后的一天,刘书兵应乡亲们的邀请,回到老家参加晚辈的婚礼。他探望三叔时,看到三叔因病躺在床上不能动弹,此时他的儿媳正在给他擦洗弄在被褥上的粪便,打扫干净后,又给他喂水喂饭,伺候得非常周到。
这时,三叔拉住他的手说:" 书兵啊!儿媳对我很孝顺,要不是她的精心照料,我恐怕早就走了,你是个见过世面的人,把她宣传宣传,让村里的人们都知道,既是对她的鼓励,又是我这个老人对她的报答。" 看着三叔恳切的目光,刘书兵答应下来。
当天,从三叔家出来,刘书兵迎面碰到儿时的伙伴,他告诉刘书兵去给烈士扫墓。通过旁人得知,儿时伙伴的父亲是一位老军人,在解放石家庄战役时,与同班的战友尚二全有个约定,无论谁牺牲在战场上,活着的人要为牺牲的战友年年烧纸扫墓,不幸的是,尚二全在战役中英勇牺牲,他的父亲就年年为战友尚二全扫墓。他的父亲去世后,他又接过班来,几十年来兑现着对烈士许下的诺言。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感人事迹,深深震撼了刘书兵的心。
当年,父母吃糠咽菜拼命供他读书的情景浮现在眼前," 孩子啊!你长大后,一定要为乡亲们写信做文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父亲的话语,再次回响在他的耳边。
" 我是不是应该把这些平凡的人所做的不平凡事迹宣传出去,为社会传播正能量,这才是没有辜负前辈的期望?" 那一年,刘书兵毅然提起笔,踏上了写作之路。
虚心请教 走到哪里写到哪里
对于常写文章的人来说,采访新闻,写人物通讯,易如反掌,但对于从未采写过新闻的刘书兵来说,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他有一位朋友曾在宣传部工作,在平山报还当过通讯员。于是,刘书兵第一时间找这位朋友虚心请教," 对方告诉我,写新闻通讯不同于写小说、散文,首先要有时效性、真实性,还要注意政治性,用词要恰当,反映人物、事件公平公正。" 朋友的一席话,他牢记心头。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90 周年之际,刘书兵采写了人生第一篇新闻稿件《一个退役军人的风采》。写好后,他再次上门请教那位朋友,对方说:" 选题很适时,但是文章中废话太多,辞藻太过华丽。因为报纸刊物版面有限,把人物事迹交代清楚足矣!" 刘书兵按照朋友的建议反复修改,最终投稿被媒体采用,让他备受鼓舞。
刘书兵说,虽然他已年过花甲,但是在年轻的记者、编辑面前,仍是虚心好学的 " 小学生 "。
记得有一次,他采访一位有 70 年党龄的老八路是如何教育后代为国为尽忠的,成稿后,他投到燕赵老年报。
当时,燕赵老年报记者贾凤霞建议他,采写这类新闻人物,要浓墨重彩写他的现在,把他过去的历史作为陪衬来写,这样相互映照,就显得文章有血有肉。
按照她的指教,刘书兵重新做了修改。最终在燕赵老年报头版头条刊发。
写稿之初,刘书兵都是写到纸上,再投递到报社,这样既费力,又耽误时间,于是,他就买来平板电脑,让孙女当他的电脑老师,教他在电脑上写稿发稿。
如今,刘书兵出门 " 标配 " 就是一部手机,采访、拍照、写作、发稿全搞定,走到哪里写到哪里。

不辞辛劳 写作让他收获快乐
刘书兵有两个家,一个在石家庄,另一个在平山。无论他在哪里居住,只要一发现新闻线索,他就不顾严寒酷暑,立即动身前往。
2018 年元旦期间,他居住在平山,刚要吃早饭就接到朋友的电话,告诉他平山县两河村有个孝敬公婆的好儿媳,在当地很有名气。
一听到孝老敬亲的好线索,刘书兵连饭也顾不上吃,开车就打算出发。这时天空飘着雪花,寒风刺骨,老伴怕他出意外,劝他天好了再去采访。刘书兵斩钉截铁地说:" 记者们采写新闻都是风里来雨里去的,他们行,我也行。" 老伴见拦不住就提出陪同前往。
刘书兵记得,他们老两口往返 60 多公里,整整采访了 3 个小时才完成。等返回家时,已是身心疲惫," 可我认为捕捉到了有价值的好新闻,非常值得!" 后来,他采写的讲述好儿媳的文章先后被多家纸媒刊发。后来石家庄电视台又和他联系拍了电视节目," 能把我们平山当地的正能量通过多个平台传递出去,我心里美滋滋的,特别有成就感。"
去年 8 月,酷暑难耐,刘书兵从朋友圈发现了一条线索,一位名叫高文元的退役军人创作了一首《新时代的东方红》歌曲,可他家住在平山县西部深山区,离石家庄有 80 公里,汽车只能开到离他家 5 公里的地方,因为修路就不能再走了。刘书兵顶着烈日只好下车步行,火辣辣的太阳晒得皮肤发红,汗水也湿透了衣服,刘书兵足足走了半个多小时的路程,才见到了高文元。
看着汗流浃背的刘书兵,高文元感动不已,把他的故事毫无保留地讲给了刘书兵,成就了他的一篇好新闻。
这几年的写作生涯,让刘书兵也收获良多," 我视线所及的都是真善美,感觉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写作让我收获了快乐,结交了朋友,还强身健体,越活越年轻。"
数据
翻开刘书兵的日记,这几年来,他在平山走过 10 个乡镇 24 个村庄,在石家庄裕华区、新华区、鹿泉区采访过 11 个社区居委会,人数达 40 余人,行程达 1500 公里。
这期间,他向各级各类报纸、刊物、电视台投稿 420 多篇,采用 315 篇,内容以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的感人事迹为主。值得一提的是,他所歌颂的人物中有 12 人获得石家庄市文明标兵、模范家庭、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有五位老人、孤儿得到了社会和爱心人士的救助,人们称赞他:退而不休发余热,为国为民永不歇。
来源│燕赵晚报ZAKER石家庄
编辑│高鹏展
责编│李巨涛
监制│邢建军
总监制│曹永刚 杜振国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