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让生活更美好!
    投稿邮箱:wenmingpingshan@126.com

平山,这片红色的土地

时间:2022-10-10 10:28:16      来源:小编      点击数:

1-221010102U11N.jpg

                  革命圣地西柏坡纪念碑

1-221010102914614.jpg

《父母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1942年,沙飞/摄)

□邢建军

这是一片涌动着生命激情的红色热土。
“太行天下脊,万里翠微寒。”这里,西依太行山,奔流不息的滹沱河流过……从石家庄先民在沕沕水依穴而居、狩猎采撷开始,这里的山水之间便注入了一种淳朴的自然之美和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
巍巍太行,滔滔滹沱。优美的自然景观与灿烂的人文之光在这里齐放异彩,丰厚的历史积淀与日新月异的时代创造在这里交相辉映。这,就是闻名全国的革命老区——河北省平山县。
革命圣地西柏坡坐落于此,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父母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这张照片定格的瞬间,蕴涵的是平山红色记忆
在西柏坡纪念馆的墙壁上,陈列着一幅著名战地记者沙飞拍摄的照片《父母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照片上,平山县南庄村青年刘汉兴要去参加八路军,他胸前佩戴大红花,在这普通农家院里和父母告别,母亲还在嘱托着什么,他的妻子则露出依依不舍且有些羞涩的微笑……黑白影像中,留住的是一张张时光雕刻的生动面庞,还有平山人最朴实的红色印记。
而另一组照片更为引人注目,是由沙飞、石少华、汪洋、周郁文等人共同拍摄的。画面上,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朱良才向“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敬酒、敬礼的情形,早已成为抗日战争史上的一段佳话。
曾经驰骋沙场令日本鬼子闻风丧胆的将领,俯下身来,恭恭敬敬将一碗枣酒献给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这画面,让人感受到抗战艰苦岁月的一种温馨,亲情、唯美、纯净,让人从内心升起对那段历史的崇敬。
战争,没有让老区平山的女人们走开。以戎冠秀为代表的这些质朴的乡村妇女,虽然讲不出许多大道理,但她们深明大义,面对生死别离,义无反顾选择了坚强与担当。
看着印上了岁月痕迹的老照片,“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那慷慨激昂的旋律便自心底飞出。这首拥军民歌,当时在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广泛流传。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20师359旅战地救亡工作团到平山扩军征兵,仅仅一个月零三天,就有1700名平山子弟踊跃参军入伍,这个数量是平山县当时适龄青年的十分之一。其中1500名被编入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平山团”。
“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生前生活在平山县西部一个叫下盘松的美丽山村,抗战时期,她带领全村妇女为八路军做军鞋、纺棉花、送军粮,舍生忘死救伤员。子弟兵见到她,都亲切地喊她“妈妈”!
诗人田间的长诗《戎冠秀赞歌》里这样描述:“我唱晋察冀,山红水又清……这位好老人,好比一盏灯,战士给她火,火把灯点明,她又举灯来,来照八路军。”
虽然戎妈妈离开了,但每年山崖上的红杜鹃花依然开得灿烂,房前屋后那沉睡已久的石碾、石磨,仿佛还在轻奏着当年平山乡亲支前的动人音符。
平山人民用鲜血、乳汁哺育了中国革命,用小米、土布养育了人民子弟兵
1938年9月,5万日伪军围攻五台山区,聂荣臻指挥所部用游击战与敌周旋,40多天歼敌5200多人,粉碎了敌人的围攻。随后,边区党政军机关转移到平山县蛟潭庄。当时,军区司令部驻在蛟潭庄,北方局进驻苍蝇沟,《抗敌报》驻在土楼村。
这时,日寇也从山西围追过来。在拦道石村,边区党政军民团结一心,勇敢战斗,在聂荣臻司令员指挥下,利用居高临下优势,采用石头雨、地雷阵,将敌人打得狼狈逃窜。在后来的抗日军民庆功会上,聂荣臻深情地说:“平山人民车轮滚滚送军粮,枪林弹雨抬担架,舍生忘死救伤员。”
在这次庆功会上,淳朴善良的蛟潭庄人闫三妮演唱了《拥军谣》《快去把兵当》《自从来了共产党》等民歌。闫三妮是土生土长的平山女儿,她天生一副好嗓子,高亢清亮且不失圆润,高音似云朵飘行,低音如山溪流淌,兼之节拍准确、咬字真切,浓重的乡音更成为她极有辨识度的特色。庆功会上,闫三妮的演唱大受好评。
平山老区人民和八路军血肉相连,鱼水情深。有这样一组数据感人肺腑:从1937年至1945年,八年间,25万人口的平山县有12065名青壮年参加了八路军,供应军粮4533.6万斤;1940年百团大战时,平山县在13天里就组织了民工6万人,供应粮食374万斤。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及边区党政军机关共在这里战斗生活了三年零两个月。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中的120、115师都在平山留下了战斗足迹。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平山县,父子一起参军,兄弟争相入伍的感人故事层出不穷,许多村庄青壮年男子成班、成排,甚至成连地参加八路军,几乎家家是军属,户户皆光荣。平山人民用鲜血、乳汁哺育了中国革命,用小米、土布养育了人民子弟兵……
平山有着深厚的革命群众基础和坚强的党组织,成为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最理想的选址
滹沱河在这里拐了个弯,前面就是西柏坡。
1948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东渡黄河,来到西柏坡,与中央工委会合,继续铺展解放战争的壮丽画卷。历史为何选择了滹沱河畔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
1947年3月31日,当刘少奇和朱德离开陕北,带领中央工委去寻找新的中共中央落脚点时,毛泽东说,你们到白毛女的故乡去吧。
毛泽东把刘少奇他们指向白毛女的故乡,当然并不是仅仅因为《白毛女》这部戏。虽然在此之前毛泽东并未到过这里,连晋察冀边区都没有去过,但是他很早就在关注河北平山县了。
“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的平山团调陕北承担延安保卫任务后,又参加了南泥湾垦荒、南征北战和中原突围,毛泽东曾亲自接见了他们。《新华日报》的长篇通讯《一个不平凡的县》,也给毛泽东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最后,中央工委确定在平山县、建屏县的郭苏、柏坡、洪子店一带选址。经勘察,发现西柏坡比较适合。
西柏坡地处太行山东麓,是华北平原通向山西高原的重要通道,是太行山和华北大平原的交会处,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西柏坡距离华北重镇石家庄只有65公里,如遇敌人进攻,可退居重峦叠嶂的太行山;如战局顺利,可直接东下大平原,是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理想地点。
毛泽东是一位严肃的政治家、高超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浪漫的革命诗人。他在九月会议上提出“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韵律协调、节奏铿锵,对革命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巨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
“四万万人争解放,铲除封建建神州。”解放战争时期,朱德写下了20多首诗词。他的《寄南征诸将》,既是诗笺,也是进军的动员令。朱德亲临华北前线,指导攻下第一个国民党坚固设防的大城市石家庄。听到捷报,他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攻克石门》:“石门封锁太行山,勇士掀开指顾间。尽灭全师收重镇,不教胡马返秦关。攻坚战术开新面,久困人民动笑颜。我党英雄真辈出,从兹不虑鬓毛斑。”
滹沱河畔柏树苍翠、幽静秀丽的西柏坡村,一代伟人在四合小院、素墙土屋中,指点江山、运筹帷幄,改写了中国的命运。战事倥偬中,他们写下的那些沾满硝烟征尘的经典,至今仍令人激情澎湃。
平山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时至今日,老区人民依然深明大义,勇于奉献
“太行山里有个山窝窝儿,山窝窝里石头多。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经得起磕碰经得起磨,石磨边走出了新中国,俺这里就叫西柏坡……”评剧《西柏坡》开场的这首山歌,奔放开阔、扣人心弦。这部剧以及由它衍生出的同名电视剧和电影,讲述了西柏坡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为根治水患,确保北京、天津等地不再遭受洪涝灾害,作出巨大牺牲的故事。
“两岸洪涛喧半夜,铁骑腾空从天下。朝来失色看滹沱,汹涌不见鱼鳞坝。”这是清代诗人张云锦对滹沱洪水的真实写照。史书记载:“自古滹沱百害唯富平山。”多少年来,滹沱河造福了平山,但猛涨的洪水,也给下游人民造成了极大伤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专门研究治理滹沱河的方案,1958年,一道主坝长1701米、副坝长4757米的水利枢纽工程辟河而建。
为修建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平山县“十万移民大搬迁”,先后有131个村从美丽富饶的滹沱河畔,搬迁到高岗旱岭,白手起家,重建家园。
在大局面前,乡亲们舍小家,顾大家。在搬迁的时候,西柏坡村民含着眼泪先把中共中央住过的房子拆了,又把一砖一瓦搬到山坡上精心地保管起来,比自己的房子还要操心。现在人们看到的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就是用当年拆下的砖瓦,按1∶1原样复建的。
岗南水库,拦住了滔滔滹沱,却使这里的13万亩良田沉入水底。河水变得温柔了,太行山依旧美丽,山岭还是那么苍翠,平山人民为之付出的牺牲却是巨大的。
1998年,也是修建水库40年之后,河北省会石家庄需要引岗南水库之水入市,以缓解省会饮水之急,于是,库区水产养殖被取缔。水库更加鲜亮了,清澈的城市水源,再一次倾注了平山人民的无限深情。
牢记嘱托,老区平山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2022年1月16日上午,滹沱河畔,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的诞生地北庄村村委会门前,显得格外热闹。村民们脸上笑意盈盈,领取今年第一份“新春红包”。
白雪映照下,北庄素雅大方的柏坡黄房舍,大红灯笼高高挂,处处洋溢着欢乐和喜庆。
一大早,踏着皑皑春雪,村党支部书记封红卷就来到位于打麦场前的村史馆。像往常一样,每个清晨,他都要在村里转上一遍,看看哪里需要修整,哪里需要完善。封红卷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已经有十多个年头了。他见证了北庄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巨大变化。村庄的一点一滴,都凝聚着乡亲们的心血和梦想。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庄村全体党员回信,向乡亲们致以新春的祝福。总书记的重要回信,鼓舞和激励着老区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一年多来,北庄村牢记总书记嘱托,在平山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在发展的道路上奋起直追,以“企业+合作社+农户”方式,建起高标准日光温室园区、电商直播助农惠农展销基地和集休闲、采摘、观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村里还通过“社会资本+政府补贴”模式,流转闲置农宅,打造精品民宿和“团结食堂”。另外,村里建起了村史馆和团结书屋、文创馆等旅游服务设施。2021年,北庄村村集体收入达到1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
在村史馆的一面墙壁上,《团结就是力量》词曲格外醒目。封红卷经常站在此处思绪万千,每一次当他看着染上了岁月痕迹的老照片,“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那慷慨激昂的旋律,便由心底飞出。
像北庄村一样,西柏坡镇有很多村搞起了家庭旅馆和农家乐,办起了饭店,做起了旅游纪念品的小生意……梁家沟村还建起了西柏坡红旅小镇和生态停车场,入驻商户近百家。如今,宽敞整洁的街巷,错落有致的民居,绿茵鲜花环抱的庭院,已成为移民村的新“标配”。
西柏坡村“两个务必”广场,年近八旬的老党员闫青海经常来这里,重温红色历史,喜看沧桑巨变。依托红色旅游,西柏坡村建成了省级美丽乡村,全村86户人家,九成以上的家庭从事旅游服务业走上了致富路。
老区的发展变化,也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接续“赶考”、奋进新时代的具体写照。几十年过去了,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大坝依然耸立,湖水碧波荡漾,造福着滹沱河下游人民。
平山,这片红色的土地,激荡着革命历史的豪情,孕育出景色秀美的山川,沉淀着红色文化的底蕴。这里的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河流,都承载着光荣的记忆。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