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转战陕北的路上。毛泽东用过的马褡子。
在西柏坡纪念馆陈列馆大厅里,摆放着一件毛泽东在转战陕北期间使用的马褡子。这件马褡子长147厘米、宽76厘米,上有大小两个口袋,大口袋长76厘米、宽66厘米,小口袋长33厘米、宽30厘米。马褡子质地为粗布,原本是灰色的,随着岁月的销蚀已经发白,上面还有一块用细细的针脚缝上去的补丁。
马褡子的保存者是西柏坡时期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及夫人韩桂馨。2003年,笔者拜访了李银桥夫妇,李银桥老人因病语言不畅,韩桂馨深情讲述了这件珍藏多年的马褡子的来历。
在转战陕北途中,李银桥和韩桂馨两人先后来到毛泽东身边工作。西柏坡时期,李银桥是毛泽东的卫士,韩桂馨则负责照看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两人都是河北安平人,在西柏坡,他们在毛泽东的关心下确定了恋爱关系,进京前夕向组织递交了结婚申请。在组织批示同意后,两人喜结连理。进京之后,夫妇二人又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多年,对毛主席怀有深厚的感情。
这件马褡子是在延安时制作的,转战陕北期间毛泽东就一直使用着。由于当时条件艰苦,天天行军打仗,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马,工作人员就在马背上固定好这个马褡子,方便毛泽东放置常用物品。延安时期,毛泽东骑的是一匹性情温驯老实、个头小力气大的小青马。他骑马没有古代英雄那种勇武气概,他极少戎装,更少全副武装,而常常是随意的平民打扮,甚至散着纽扣,也不戴帽子。
1947年3月,毛泽东与周恩来率中央机关撤离延安,马又一次成了他的主要交通工具,这件马褡子在这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时,工作人员把毛泽东常用的生活用品、书籍资料等都装在里面,行军打仗之余,他就随手取一本书出来阅读。韩桂馨清楚地记得当时毛主席阅读《辞源》《辞海》的情景,那投入的神情,全然忘了自己正处在敌人追堵的险恶环境当中。
从撤离延安到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毛泽东骑着小青马在极其艰险的环境中转战陕北,这个盛放着书籍、作战地图等常用物品的马褡子,也由小青马一起驮着走过了炎夏与寒冬。这期间,西北人民野战军已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三捷,为西北战场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小河会议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了用五年时间根本打败蒋介石的军事计划,并确立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决议;在神泉堡,通过了公布《土地法大纲》的决议,毛泽东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第一次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全称,第一次以宣言的形式郑重向国内外宣布“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在杨家沟,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十二月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做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主题报告,提出了党在新的形势下军事、土改、政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行动纲领和政策,为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在政治、思想和政策上做了充分的准备……直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在陕北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后,仍是骑马前行了一段崎岖曲折的山间小道才改坐汽车。就这样,这件马褡子同小青马一路辗转陪伴毛泽东来到西柏坡。后来,马褡子磨出了一个窟窿,韩桂馨就在上面打了一块补丁缝补起来。
据韩桂馨回忆,1949年3月,党中央、毛主席决定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为了做好进京前的各项准备,中央各机关进行了紧张的物资整理和清理工作。李银桥在清理物品时,发现了这件马褡子,便一同带到北京收藏在自己身边。2003年10月14日,李银桥、韩桂馨夫妇将这个马褡子捐赠给西柏坡纪念馆。
(本文作者为西柏坡纪念馆文物陈列保管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