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让生活更美好!
    投稿邮箱:wenmingpingshan@126.com

沉痛悼念人民作家杨润身同志

时间:2020-03-25 15:20:27      来源:小编      点击数:
"

一代风流尽,马塚恸哭深。音容常相忆,日日布衣行。柴庄遗稿在,风华落满村。远行多俠伴,梦归柿子岭。~沉痛悼念杨润身先生。

——张志平

"

1-200521152104520.jpg


     195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到河北平山拍摄《白毛女》,急需找一位熟悉当地民俗风情和山水形胜的文化人,贺敬之推荐了杨润身。

     杨是土生土长的平山人,又是晋察冀边区群众文艺的领军人物。杨润身的加盟使片子更加接地气和生活化,通片呈现出太行山区浓浓的平山气息。自此,杨润身也和水华、陈强、田华等结下了终身友情。片子先后在平山天桂山、洪子店、高村等地拍摄。

     1958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根据杨润身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探亲记》,剧中的情节,对话,包括服装等,我感觉到故事就是发生在平山,八十年代和杨老谈起,他坦言人物的原形是在平山。1965年,长春电影厂又和杨老合作,在平山七亩村拍摄反映农村生活的电影《山村会计》。我记得主演是《南征北战》的“小胖墩”(铁牛),印象很深。七亩村依山傍水,一条冶河,两条大渠有分三个台阶擦村而过,安谧小村,风光秀美。如今七亩老村己残破,地主安文斗的庄园群也成破壁残垣。

     平山是个出文化人的地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音乐家曹火星,《斗地主》的著名摄影家齐观山,话剧《六号门》的作者张学新,《东行漫记》的作家闫涛,“齐家五姐妹”都出生成长战斗在这块土地上,如今,当年牢记周总理“土包子就是管洋包子”的嘱咐,从平山北白楼出发,打着红旗,扭着秧歌进天津接管文艺阵地的那批平山文化精英们逐渐地走远了。但他们留下的伟大作品和崇高的风范,将与滔滔滹沱同在,和巍巍太行共存。杨老的离去,平山的历史文化又关上了一扇门。市场经济条件下,认真做文学的人越来越少了。

     杨老的去世是个不可弥补的损失。我和他相识于上个世纪的1988年,西柏坡夜话;津门拜访;北马塚看望;拍摄《平山记忆》时畅叙,也为他的新书《风雨柿子岭》出版奔波....先生走了,眼前又浮现出他拖着羸弱的身体,一袭布衣、一顶草帽常年奔波在平山的沟沟岔岔里,戴着老花镜写作的样子。还是那样勤奋,还是那样清贫,每每想到,心中总是五味杂陈,多了感慨。有些心酸,引发了思念。杨老走好!(张志平)


关闭
关闭